“蚁族”指的是承担超过自身几百倍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工作的打工人,其中也包括高知的 “精英”们。
他们每天忙碌不堪,却很难被重视,在工作的重压下更无法享受生活。就像是蚂蚁,背着比自身重量重几百倍的压力,为蚁群贡献力量。
除此之外,“蚁族”还形容居住条件差的打工族,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外地人支付不起昂贵的房租,只能几个人合租一间小公寓,像是蚂蚁一般群居在一个洞穴里。
无论是哪种说法,“蚁族”都是当代打工人的缩影,身上背负 “被无视”、“底层”、“出身不高”的标签,他们怀着一腔热忱来到大城市,希望闯出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往往与期望存在差距。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作为“蚁族”的我们,如何抵御职场中的风险:
1、 培养核心竞争力,争做“懒蚂蚁”
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过观察。
他们发现,80%的工蚁每天都在为日常工作奔波,像是清理蚁穴、收集食物等等,很少停下休息。
然而有一小波蚂蚁,几乎不参加任何工作,整日无所事事,这群蚂蚁被研究人员称为“懒蚂蚁”。
以勤劳和有序著称的蚁群里,竟然会有一小撮整日摸鱼的坏同志,这让研究人员很是意外。
然而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在这小部分“懒蚂蚁”身上做了标记,并断绝了蚁群的食物来源。整个蚁群都慌了,那些勤奋的蚂蚁开始慌乱,变得一筹莫展,此时“懒蚂蚁”却挺身而出,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紧接着研究人员又把“懒蚂蚁”全部抓走,剩下的勤劳蚂蚁全部停止了工作,又开始乱作一团,直到把“懒蚂蚁”放回来之后,整个蚁群才恢复到正常有序的工作状态中。
这就是“懒蚂蚁效应”,实际上“懒蚂蚁”并非真的懒惰,他们只是勤于动脑,懒于杂物。
回到我们个人,很多职场人像勤劳蚂蚁一样整日忙碌,身心疲惫却得不到重视。因为简单重复的工作,让你像是个劳动力,这样的劳动力一抓一大把,很容易被取代。
反观“懒蚂蚁”,看起来他们好像没做什么实质工作,然而当团队遇到危机,他们能带领团队找到出路,对于企业而言相比整日重复劳动的勤劳蚂蚁,这样的“懒蚂蚁”更加不可或缺。
这样一对比高下立见,“懒蚂蚁”更像是管理者,勤劳蚂蚁则是底层员工,想要摆脱蚁族的标签,就要先转换思维,借掉靠廉价劳动挣钱,学会靠动脑赚钱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
2、 把自己培养成“π”型人才
在过去,打造“T”型人才很受追捧,意思就是一个人除了有良好的教育基础,还需要有一项特长来支撑生活,就是老话说的“人要有一技之长”。
可在今天,“T”型人才已经远远不够,一项技能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π”型人才。
相比“T”型人才,“π”型人才多了一条“腿”,这两条“腿”一个是以生存为导向,另一个则是激情导向,也就是兴趣,两项技能要像人走路一样,能相互更替。
比如,我们在网上能看到很多视频up主,拍视频并不是他的主业,他们很多只是对拍视频感兴趣,喜欢做一些有趣的视频玩一玩。
他们的主业可能是文员,也可能是外卖小哥,做视频只是副业。如果有一天他丢了工作,可以回家做视频,也一样能支撑生活。
“π”型人才要比“T”型人才更具备抗风险能力,在信息快速更迭的今天,行业都在自危更何况个体,多一项技能就多一条出路,也更具备核心竞争力。
3、 不要对抗自己,与自己和解
我刚工作的时候,无论领导交代什么任务,我都想把它做到最好,我也是这样做的,也经常会得到领导的表扬。
一次,领导安排我写一份活动汇报,我记错了时间,当我发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上报日期。领导并没在意,只是说让我尽快交上去。
那时候的我不能容忍自己犯这样的错,后来我感觉领导好像对我有意见,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这件事让领导对我有了不好的印象。
这样的情绪延续了将近一年,最终在年终聚餐的时候,领导问我最是不是有什么压力,我这才说出了我的秘密,领导听到一头雾水,他早就不记得这件事了。
其实在意这件事的人只有我一个,因为过度自责,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也是这位领导教会了我,遇到问题,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抗自己。
看看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悔恨、愤怒,大多都是在跟自己较劲。项目没谈下来,会暗骂自己,为什么谈判的时候该说的话没有说;业绩没达标,也会暗暗后悔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下。
自省当然很好,它能让我们避免犯错,可如果你总是抨击自己,过度的自责,就会让自己越来越不自信,最后工作也要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殃及生活。
人都是孤独的,连自己都不能对自己共情,那不是太可怜了?静下来想想,你是不是一定要按照目前的状态生活,放下所有的压力和不快,与自己和解,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不必苦大仇深,自己开朗了,很多事也就明朗了。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