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最初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后来收到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其实是一篇小说,不过我们可以当做散文看.
以社戏做题目,这篇小说的主题当然是围绕社戏展开的.社戏本是农村中的一种风俗活动,主要通过戏曲等各种活动来祭祀土地神,我国各地乡村都有这样的活动.当然,因为鲁迅的这篇小说,使得绍兴社戏变得相当有名.
在文中,鲁迅一共写了三次看戏的活动.前两次是在北京看的,这是鲁迅所讨厌的,鲁迅非常怀念在鲁镇乡下看的社戏.
单从表演的艺术高低上讲,乡下戏曲表演如何能与京城的那些名家表演相比呢?这是一个简直不能比的问题,那么鲁迅为什么还要怀念那乡下社戏?
这得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
一件事情是否值得人怀恋,跟它是否经常发生有关系.
毕竟在乡下看戏,对文中的”我”这样一个城里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才显得珍贵,值得留恋.
就像我们现在看电影,我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旁,或者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就可以看.
而很多年前,在小编小时候看电影就没这么舒服了,但看电影是很兴奋的.
那时在乡村,不知道有多少天,才能有一回,不知道从哪里过来的人,带着放映机,在大队支书的配合下,在小学操场上拉起一块巨大的白布.去看电影还没有椅子,需要自己从家里带凳子过去.
环境就是那样的环境,那时电影的制作水平也远远比不上现在,可是那时看电影是最值得怀恋的.
环境其实也很重要,就像现在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电影,但电影院并没有倒闭,照样有人去看.
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北京看戏呢?那里的环境不好,凳子像刑具,你说鲁迅还有心情看吗?
而社戏呢,是在鲁镇下面一个叫赵庄看的,那里是一个偏僻的离海边不远的渔村,人情浓厚,世外桃源一般.
和什么人一起看戏也很重要.
在小编年轻的时候,网吧就兴起了,抢了电影院很多生意.那时就很少有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去的大都是情侣.
所以那时小编一个开龙虾店的同学说,光棍去看电影没意思.
其实,即便是在小编更早的那个年代,那个乡村露天电影时代,很多男的都是借此机会挨到女生身边揩油,哪怕是碰到衣角都是很开心的.小编一个小学同学说,去看电影是假,看花子是真.花子是小编当地的黑话,就是姑娘的意思.
鲁迅和乡村的小伙伴们一起看戏,他们活泼友善,比城里那些伪善迂腐的绅士可爱得多.
看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也很重要.
就好比我们哪一次去电影,如果在电影院发生了打架,那一次我们观影经历就记忆深刻.
鲁迅看社戏,在归来的途中偷人家蚕豆吃,就非常有趣.
不过上面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情.
鲁迅在北京城是没有心情看戏,他为什么没有心情看.这就是鲁迅深刻的地方,也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所在.
鲁迅借此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那种吃人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而辛亥革命并没有能够改变这些.鲁迅非常痛心地写下了这篇小说,把希望寄托在乡下那些淳朴机灵的,没有受封建文化毒害的,双喜一样的少年身上.
当然,我们为什么觉得《社戏》好看呢?是鲁迅的文笔.
李敖曾经吹牛说,写白话文他是第一.实际上,他比不上鲁迅.
鲁迅的笔力是非常深厚的,读完这篇小说,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就非常深刻地印在我们脑海中.
小编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是在初中,是在课本上.那时还体会不到这篇小说好在哪里,因为那时小编还很年轻.
那时学生上语文课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
隔了多年,才知道鲁迅的文章是越读越有味.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