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的核心路径,成为全国各地的重点。《新一线城市产业互联网生态解读》系列文章,将就我国产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脉络、各新一线城市的优势和机遇展开研究和分析。
1 产业互联网:下一个十年的主题
产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一词,最早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指利用ICT、互联网和软件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联网化改造,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的效果;类似的概念还包括“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等,是对实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产业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已不限于制造业,农业、教育、医疗、文娱、服务业,越来越多行业开始借互联网的“快车”,实现转型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得益于超高的发展速度和营收能力,成为了多数地方政府的优先布局产业,互联网“大厂”也成为了很多应届生梦寐以求的职场第一站。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开发,移动互联网下沉带来的用户红利已然逐渐消失。2020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了113.9户/百人,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超过100户/百人。针对消费者的互联网市场已然趋于饱和,转为存量竞争阶段。
市场各方普遍认为,产业互联网将拥有数倍于消费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与逐渐饱和的消费互联网领不同,农业、制造业各垂直行业的信息化、联网化进程尚在推进之初,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想象空间”。
这也是目前国内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用友、东软等软件企业,华为、小米等IT硬件厂商积极布局产业互联网的原因所在—— 构建未来十年的增长新动力。
2 产业互联网发展拥有鲜明区域性、行业性特征
产业互联网具有行业性特征。在用户市场方面,消费互联网的产品服务面对的是消费者,市场需求较为统一,容易在特定领域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进而培育出少数的“垄断巨头”。而不受行业基础限制的消费互联网巨头,在各类资源集聚、消费市场集中的一线城市更容易实现快速发展。
而为垂直行业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其市场需求则具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如石油化工和汽车制造业,二者在上游原材料或零部件、生产模式、数据口径、生产设备、产品形态、下游市场等众多环节均具有较大差异,两个行业所形成的产业互联网,将保持相互独立、平行。因此,产业互联网将会培育出众多的垂直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将远多于消费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行业特性也带来了另一个特征——区域性特征。产业互联网的构建与最终形成,依托的是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生态格局与空间布局对产业互联网的构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历程不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土壤”存在着显著差异; 成熟阶段的产业互联网,将会形成多种垂直行业互联网并存、多区域分散分布的最终形态。
3 机遇期已至:产业互联网将是地方经济的新增长动力
消费互联网相关产业面向的是终端消费者,所以在人口聚集、消费市场集中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最为快速、成熟;而基于产业互联网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和产业特色,一众聚集了创新资源和垂直产业基础的新一线、二线城市都有机会培育出符合当地产业特色、有效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产业互联网龙头企业。
阿里巴巴(1688.com)从国内首批成立的产业电商平台,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离不开杭州、乃至浙江省数量众多的“小制造业企业”基础;而阿里犀牛制造工厂的“按需定制,100件起订,最快7天交付”,则又为当地服装产业未来发展引入了新的竞争优势、新的发展形态。
产业互联网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如何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把握产业转型机遇期,推进区域产业互联网的构建,将成为是否进入下一个十年的快速发展通道的关键所在。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