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求问求排律诗的平仄格式。
但是规则虽然没变,难度可增加了不止一个量级。
作为格律诗的三种格式,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句子的数量——绝句四句完结、律诗八句完结、排律十句以上,没有限制。
平仄关系
平仄关系是一样的。
句子均为五七言,必须是平仄相替的律句。出句与对句之间要相对,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必须相粘。
也就是说排律必须遵守“替、对、粘”的平仄关系。
这一点绝句、律诗、排律都是一模一样的。
对仗
三种格式的对仗要求有一点点区别。
绝句四句太短,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颔联、颈联(也就是我们平时称的中二联)是要对仗的,后来随着规则放宽,颈联保证对仗就可以了。但是颈联对仗就成为律诗的基本规则,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能称为律诗了。
而排律实际上就是加长版的律诗,它的对仗规则是延续了律诗的,但是并没有因为句数变多而放宽,反而要求对仗的联变得更多——加长的都是对仗联。
排律除了首尾联,中间的所有联都必须对仗。
这个规则看起来和律诗是一样的,但是律诗除了首尾联,就只剩下了中二联啊。
而排律如果是一百联呢?这不是开玩笑,杜甫就有百韵排律《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也有其他诗人作过。
除了首尾联,依然有九十八联都必须上下对仗,规则的严酷性和合规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经常有人写着写着,变成了七言古诗或者五言古诗,因为实在是没有办法一直对仗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精品排律非常少,而且后来基本上就没有诗人创作排律的缘故了。
咱们写诗的是追求艺术性,终极目的是建立起沟通交流的特殊渠道。但是过于注重规则,反而迷失初心,何况这种规则实在太过变态。
就算是二十个字的五绝,都有大把的人说格律规则是镣铐,你让他在遵守平仄的原则下还要对仗九十八联,他会不会疯掉?
正常人都会疯掉,所以排律的被忽视是文体在规则下的自我淘汰。格律规则就好像戒指,戴在手上可以显得好看,但是你两只手上戴满一百个,那就确实成为影响行动的镣铐了。
所以我们看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否限制诗意,不要主观地、盲目地去诋毁。
谈毒不谈量,都是耍流氓。
排律中的格律要求,就因为过量而导致了自身文体的凋零。
押韵
除了平仄替对粘要贯穿所有句子,对仗要始终出现在首尾联之外的联中,格律诗的押韵规则同样会因为句数过长出现局限。
一首百联的排律,就算首句不押韵,也需要同韵部一百个韵字,而且都必须是平声韵(格律诗基本押平声韵),不能转韵,不能押邻韵。
所以你写太长,可能韵字都不够。
格律诗的规则,排律一条都不能少,而且会因为句数过多更加难于遵守。
当然如果只是比律诗多上几联,借较长的篇幅写更充实的作品,同时文采高超、意境优美的作品还是有的。
我们还是找首作品稍微分析一下格式。排律,还得看诗圣杜甫的。
题郑十八著作虔 杜甫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格律诗的替、对、粘在本人专栏中已经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再说了。
实际上我们简单来看,这首十六句的排律就是两首七律的结构。只不过首句是平起平收,前八句的平仄关系是平起入韵格式,但是后八句,因为首句(第九句)不仅要和第八句平仄相粘,还必须保证仄收(毕竟是诗内单句),所以使用了“平起仄收”格式。
所以这首排律的格式可以看做是一首平起入韵律诗加上一首平起不入韵律诗。
整体来说,所有的出句和对句的关键位置平仄都是相对的,所有下一联出句和上一联对句的关键位置平仄都是相同的。这种关系一直完整地贯穿了整首作品。
那么这首排律的平仄关系就是正确的,没有问题的。
再看对仗,除了首联和尾联之外,其余八联全都是对仗的,也符合排律规则。
所有韵脚字都是平水韵“九青”部平声字,没有转韵,没有邻韵。
这几点都满足了,从格式上来说,这就是一首七言排律。
至于内容,因为这是讲格式,我们就不多说了。
古人写排律的有,但是不多,精品就更少了,要找好的作品,尽着老杜去找就行了。
今人就更少有作排律的,当然有些人以为自己写的是。
其实并不是,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这种文体,基本上就停留在书上了。
毕竟文为心声,真有这么多情感要长篇大论,写散文、杂文、现代诗不是更好?
何必为难自己,为难读者。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