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移动通信技术十年一周期,历经了第一代移动 通信技术(1G)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迭代演进发展历程,目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快速发展,全球各国正积极建设,同时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亦开始预研。移动 通信技术作为影响影响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过去 40年呈现持续创新, 技术创新迭代推动产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变革,同时下游需求又反向拉动技术革新,技术推动 与需求拉动相互作用,驱动通信产业迭代前进。
1.1、5G:万物互联—通信物联网时代开启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最早于 2012 年初开始规划,国际电信联盟 2015 年 6 月完成了 对 5G 愿景、业务需求和关键能力的研究,2017 年正式发布 5G 关键技术指标。2019 年 6 月 6日,工信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发布 5G 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 5G 商用建设。
5G 时期,中国首次与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步入领先梯队。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于 2012 年初启动“2020 年及以后的国际移动通信”项目,从此全球范围开始了对 5G 的研究。 2018 年 4 月,英国完成首轮 5G 频谱拍卖,是全球首个对 5G 频谱进行拍卖的国家;2018 年 6月,韩国科技部宣布完成 5G 频谱拍,并于 2019 年 4 月提供 5G 商业服务,成为全球 首个正式商用 5G 的国家;2018 年 10月,美国电信营运商 Verizon 推出 5G 商用服务 5G Home;2019 年 6 月,中国发布 5G 商用牌照,正式开始 5G 商用,并于 2019 年 11 月发布 5G 套餐;2020 年 3月,日本运营商开始提供 5G 商用服务。5G 时代,中国积极参与 5G 标 准制定,在 5G 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首次与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步入 领先梯队。
全球绝大部分国家与地区或开通 5G 网络或正在投资 5G,频谱可分为高中低三段。据 GSA 统计,截止至 2021 年 12 月底,全球 5G 商用网络数量达到 200 个,78个国家和地区已推 出 5G 业务,全球 145 个国家/地区的 487家运营商正在投资 5G,包括试验、获取许可证、 规划、网络部署和启动,45 个国家/地区的 83家运营商推出了符合 3GPP 标准的 5G 固定无线接入服务,50 个国家/地区的 99家运营商(括评估/测试、试点、规划、部署以及已经推出 5G SA 网络的运营商)被确定投资 5G SA。目前市场上已有 938 款进入市场的 5G 设备,其 中有 450 款 5G 手机。全球 5G 建设加速进行,同时全球主要国家已经对 5G 各个频谱进行了规划,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频段。(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G 标准分为三个阶段。5G 技术标准涵盖 R15(3GPP Release 15)、R16(3GPP Release 16)、R17(3GPP Release 17)三个版本。
R15,5G 标准的第一个阶段,2019 年 6 月冻结。主要针对增强移动宽带场景和部分低 时延高可靠场景,完成了新空口非独立组网(non stand alone, NSA)和独立组网(stand alone, SA)标准。
R16,5G 标准的第二阶段,2020 年 7 月冻结。R16 在兼容 R15 的基础上,对增强移动 宽带场景进一步增强,并针对低时延高可靠场景、面向工业互联网场景以及车联网的应 用需求进行标准化设计,详细制定工业物联网架构、有线/无线聚合、非公共网络以及非 授权频段等。R16 的 5G 标准在增强型行动宽带能力和基础网络架构能力提升的同时, 强化支援垂直产业应用,为 5G 的全面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R17,5G 标准的第三阶段,预计 2022 年 6 月冻结。R17 除了对 R15/R16 特定技术进 行进一步增强外,将大连接低功耗海量机器类通信作为 5G 场景的增强方向,基于现有 架构与功能从技术层面持续演进,全面支持物联网应用。R17 的 5G 标准目标是将大连 接低功耗的海量机器类通信作 5G 场景一个增强方向,以更全面支持物联网应用。
5G 移动通信性能全面升级,应用体验多样化。相比 4G 网络,5G 网络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 著提升。5G 网络的频谱效率提升了 3 倍,时延从 10 毫秒降低为 1 毫秒,连接密度提升至 10 的 6 次方个每平方公里,流量密度提升至 10Mbps 每平方米,用户体验速率提升 10 倍,峰 值速率提升 20 倍。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3GPP 的定义 5G 网络具有三大应用场景 eMBB、mMTC、URLLC。 eMBB 是增强型移动宽带业务,指在现有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对于用户体验等性能 的进一步提升,主要还是追求人与人之间极致的通信体验。mMTC 和 URLLC 则是物联网的 应用场景,但各自侧重点不同:mMTC 为高海量机器通信业务,主要是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 互,URLLC 则为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业务,主要体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
5G 网络管控能力更强,具有更好的业务支撑能力。5G 网络相比 4G 网络具有低时延、高带 宽、高连接密度的优点,由于 5G 网络具有网络切片功能,可以更有效的将空闲的基站计算 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并且通过在上层应用和基础网络设施之间加入一个控制层,将设备的 控制功能和转发功能分离,使得硬件通用化,因此 5G 网络具有灵活的网络资源管理模式和 更强的业务支撑能力。由于 5G 信号是高频段的,穿透性弱,对基站数量的要求较高,其覆 盖成本较高。
MIMO 对 5G 系统容量与速率需求起到重要支撑。MIMO 即多进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使用多根天线的方式,在收发之间构成多个信道的天线系 统。MIMO 利用多径效应来改善通信质量,在 MIMO 系统中,收发双方使用多副可以同时工 作的天线进行通信,对 5G 系统容量和速率需求起到重要支撑。
网络切片赋能 5G 网络可管可控、灵活调度。网络切片即指对网络数据实行分流管理,其本 质是将现实存在的物理网络在逻辑层面上划分为多个不同类型的虚拟网络,依照不同用户的 服务需求,以诸如时延高低、带宽大小、可靠性强弱等指标来进行划分,从而应对复杂多变 的应用场景,使得 5G 网络可管可控,实现灵活调度。
“宏基站+微基站”超密度网络部署方式,实现高密度连接。5G 网络通过高密度组网,在单 位面积下依靠大量的基站构成网络,一方面弥补 5G 网络的单个基站覆盖面积有限,另一方 面,满足 5G 应用广连接的需求,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基础。
中国引领全球 5G 进展,基站建设数量明显领先。自 5G 商用牌照发放后,三大运营商积极 开展 5G 网络建设,据工信部统计,至 2021 年底中国已建成 5G 基站 142.5 万个,2021 年 新建 5G 基站超过 65 万个,5G 网络建设加快,实现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 98% 的县城 城区和 80%的乡镇镇区,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 5G 网络,占比达到全球 60%以上,每万 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到 10.1 个。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 5G 用户市场,渗透率明显领先。2019 年 11 月 1 日,中国三大运营商正 式上线 5G 商用套餐,中国 5G 用户数快速上升,截止到 2022 年 1 月底,5G 套餐用户数量 已达 7.6 亿户,5G 套餐用户渗透率达 46%。韩国作为最先 5G 商用的国家,截止至 2021 年 底 5G 用户渗透率为 29%;截止至 2021 年底,美国、加拿大、巴西 5G 用户渗透率分别为 17%、3%、1%。受益于中国 5G 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独立组网 网络,同时是全球最大 5G 用户市场,用户渗透率明显领先。
1.2、6G:万物智联—移动通信智能化时代
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研究开始于 2018 年,美国,中国和芬兰相继于 2018 年开始 研究 6G 相关技术,2019 年芬兰奥卢大学发布首份 6G 白皮书,同年,韩国,中国等成立 6G 研究中心,日本于 2020 确立 6G 主要技术的战略目标。
星地一体融合组网,通信网络三维立体“泛在覆盖”。星地一体融合组网是指通过地面无线与 卫星通信集成,将卫星通信整合到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一种组网方式。相比 于 5G,6G 的峰值传输速度可以达到 1Tbps;通讯延时可达到 0.1 毫秒,是 5G 的十分之一; 连接设备密度达 10 的七次方每平方千米,是 5G 的 10 倍;在定位精度方面,6G 可以实现 室内定位精度达 10 厘米,室外为 1 米,相比 5G 提高 10 倍。
引入太赫兹通信技术,满足超大带宽与超高传输速率。6G 网络引入太赫兹通信技术,太赫兹 (THz)波是指频率在 0.1~10 THz(波长为 3000~3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具有 量子能量低,瞬时带宽等特点。用于通信时,太赫兹可以拥有 10GB/s 的无线传输速度,特 别是卫星通信,由于在外太空,近似真空的状态下,可比当前的超宽带技术快几百至一千多 倍,有望实现超大带宽与超高传输速率。
预计 2030 年有望实现 6G 大规模商业化,智赋万物是重要特征。移动通信系统大约每 10 年 迭代更新,6G 预计在 2028 年完成标准制定并开始 小规模的商业化,有望在 2030 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6G 网络助力实现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 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构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全新世界,包括沉浸式云 XR、全息通信、 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全域覆盖等全新业务有望在人民生 活、社会生产、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深入应用。
2.1、百年历史,几轮分合,共建共享新格局
运营商起源于新中国邮电部。中国邮政历史起源于 1896 年,于 1904 年初步形成全国性邮政 网络,1912 年,单铁电报路线的建立,标志这中国的电信初具雏形,此时电信还属于民国政 府交通部门,与邮政属于不同部门。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 11 月 11 日,“邮电部”作为一 个国家机构宣布正式成立。1951 年 9 月 25 日,人民邮政和电信统一纳入邮电部,邮政、电 信实现第一次合并。
第一阶段(1994-2000):政企分离,打破垄断,七雄争霸。1995 年 4 月,电信总局以“中 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它司局, 逐步实现了政企责任分开;1997 年 1 月,邮电部做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1999 年 2 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拆分重组,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被剥 离出去,其中寻呼业务成立了国信寻呼,移动业务成立了中国移动,卫星通讯业务成立了中 国卫通。此外,1994 年,吉通成立,由电子工业部发起,主要由电子部系统大型国有企业参 股组建;1994 年,联通成立,由电子工业部、电力部、铁道部等共同组建;1999 年,网通 成立,由中科院、广电总局、铁道部、上海市政府四方出资成立;2001 年,铁通成立,由铁 道部控股、铁路全路 14 个铁路局等共 18 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至此,中国电信运营商七雄 争霸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2001-2008):南北拆分,区域重整,5+1 格局。2001 年 10 月,中国电信南北拆 分的方案出台,按地域分拆,北方 10 省的固话业务、中国网通和吉通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网 通公司,南方 21 省的业务成为分拆后的中国电信集团。中国运营商进入 5+1 格局,即中国 电信、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和中国卫星通讯集团。
第三阶段(2008-2019):战略重组,全面竞争,三足鼎立。2008 年新一轮重组开始,中国 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的 CDMA 网络,中国联通的 GSM 网络与中国网通合并成立新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运营商行 业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格局。
第四阶段(2019-至今):引入广电,共建共享,2+2 格局。2019 年 6 月 6 日,工信部正式向 中国移动,中国广电、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 5G 牌照,其中 2016 年 5 月工信部向中国 广电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电成为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之后第四 大基础电信运营商。5G 阶段,网络建设不同于过去的各个运营商单独建立基站,选择采用共 建共享模式,合作共建 5G 接入网,即按区域来分区建设,同时由建设者负责维护并承担网 络运营成本,有效控制业务成本。2019 年 9 月 9 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签署了《5G 网络 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2020 年 5 月,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签署《5G 共建共享合作框 架协议》,形成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合作,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合作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2.2、商业模式:智能物联平台经营时代,赋能行业数字化
电信运营商正从流量经营时代进入物联平台经营时代。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可概括为量×价, 即营业收入=用户数*ARPU 值。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与下游应用需求丰富,运营商商业 模式的内涵亦随之转变。3G 及其之前,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是语音经营,语音业务和增值服务 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伴随着智能机和 4G 网络的普及,运营商逐步进入流量经营,流量业务 收入及占比明显提升,提升流量规模与提高流量价值成为运营商业务经营的重要考虑,推出 不限流量套餐、流量分时计费、定向套餐等,规模经营流量的同时对客户进行精确细分,对 流量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网络利用率。
2.2.1、收入:B 端业务增速快,占比将持续提升
B 端业务增速远超 C 端业务成为新特征。随着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业务的普及,用户渗透率 与业务收入增速趋缓,三大运营商整体收入增速维持在 5%左右。5G 网络具有三大应用场景 eMBB、mMtc、URLLC,下游应用体验更加丰富,网络切片赋能 5G 网络可管可控,运营商 从流量经营向物联平台经营模式转变,三大运营商积极探索创新业务,B 端业务增速明显高 于 C 端业务,2020 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B 端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是 6 3%、 30%、20%,明显高于整体业务收入增速。我们认为,随着 5G 网络建设推进,B 端业务增 速远超 C 端业务增速将成为 5G 时代新特征。
中国移动:移动通信行业龙头。中国移动是全球领先的通信及信息服务企业,并于 1997 年 10 月分别在纽交所、港交所上市,2021 年从纽交所退市,2022 年 1 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1997 年至 2004 年期间,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方式陆续完成对境内 31 个省、自治区 和直辖市移动通信公司资产和业务的收购,2006 年要约收购万众电话,2014 年参与设立中 国铁塔并于 2015 年出售存量铁塔相关资产,2015 年收购铁通集团资产和业务。
2021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实现营业收入 4436.5 亿元,同比增长 13.8%;实现归母净利润 591.2 亿元,同比增长 6.0%。2020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680.7 亿元,同比增长 2.97%,实 现归母净利润 1078.4 亿元,同比增长 1.4%。分业务来看,中国移动 2020 年个人市场收入 4769.7 亿元,占比 68.6%;家庭市场收入 832.1 亿元,占比 12.0%;政企市场收入 1129.2 亿元,占比 16.2%;新兴市场收入 226.0 亿元,占比 3.2%。
收入结构最直观体现行业发展阶段。成立二十余年来,中国移动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突破与应 用,推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实现了“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5G 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2G 时代,中国移动的收入以通话费为主,逐年快速增长;3G 时代,通话费等收入并入语音 业务,语音业务收入呈现平稳态势,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上升,收入 占比逐步提升;4G 时代,数据业务收入快速增长,语音收入快速下降,2015 年数据业务的 收入首次超过语音业务,收入占比最高,并带动了总收入的增长,数据业务在总收入的占比 由 2014 年的 39.5%到达 2019 年的 75.7%。5G 时代,数据业务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增 速趋缓,2021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家庭市场收入、政企市场收入、新兴市场收入占比达到 35.0% , 相比 2018 年提升了 8.4pct。
中国电信:继承邮电系统。中国电信是领先的大型全业务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全面实 施“云改数转”战略,以 5G 和云为核心打造云网融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中国电信成立 于 1995 年,由于政企分开继承邮电系统,于 2002 年分别在纽交所、港交所上市,2021 年 从纽交所退市,同年 8 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08 年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 CDMA 网络, 2014 年,参与设立中国铁塔以及出售通信铁塔及相关资产,2021 年对类金融业务剥离,出 售翼支付股权、天翼融资租赁股权。
2021 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实现营业收入 2175.5 亿元,同比增长 13.1%;实现归母净利润 177.4 亿元,同比增长 27.2%。2020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899.4 亿元,同比增长 4.8%,实 现归母净利润 208.6 亿元,同比增长 1.6%。分业务来看,中国电信 2020 年移动通信服务收 入 1755.6 亿元,占比 45.0%;固网及智慧家庭服务收入 1090.2 亿元,占比 28.0%;产业数 字化收入 839.7 亿元,占比 21.5%;其他收入 52.5 亿元,占比 1.4%;出售商品收入 161.4 亿元,占比 4.1%。
云计算业务具备先发优势。中国电信于 2011 年推出天翼云业务,自主掌控云计算核心关键 技术,具备全系列产品自主研发、运营服务、市场营销等一体化经营能力,积极打造产业数 字化云网产品与服务,拥有超过百款云产品能力,据 IDC 统计,中国电信在全球运营商公有 云 IaaS 行业中收入规模排名第一,在全国公有云 IaaS+PaaS 收入规模排名第四。
中国电信以云网融合为基础,推动 5G 与赋能千行百业。客户涵盖国家部委及各级政府,金 融行业客户,国家、省市级卫生平台,区县教育局,中小学及幼儿园,商业领域客户,中小 企业客户等。2021 年上半年中国电信 5G 应用场景较 2020 年增长近一倍,发展迅速。
中国联通:行业跟随者,混改先锋。中国联通于 1994 年由电子工业部、电力部、铁道部等 共同组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2000 年 6 月在香港、纽约上市,2002 年 10 月在 上交所上市,2021 年从纽交所退市。公司于 2008 年完成 CDMA 业务的出售,并与中国网 通的合并交易。2009 年 1 月,收购了公司的控股股东–联通集团的固网业务及部分资产。 2009 年 1 月 7 日,工信部向中国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发放了 3G 业务经营许可,联通集团获 得了 WCDMA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并授权公司的间接控股子公司—中国 联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此项业务,公司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全业务电信运营商。
2021 年上半年中国联通实现营业收入 1641.7 亿元,同比增长 9.2%;实现归母净利润 40.3 亿元,同比增长 20.6%。2020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38.4 亿元,同比增长 4.6%,实 现归母净利润 55.2 亿元,同比增长 10.8%。分业务来看,中国联通 2020 年宽带及移动数据 服务收入 1507.3 亿元,占比 49.6%;数据及其他互联网应用收入 479.2 亿元,占比 15.8%; 通话及月租费收入 231.8 亿元,占比 7.6%;增值服务收入 212.9 亿元,占比 7.0%;电路及 网元服务收入 165.2 亿元,占比 5.4%;网间结算收入 123.1 亿元,占比 4.1%;其他收入 319 亿元,占比 10.5%。
积极探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2G 时期,中国联通收入主要来自通话及月租费收 入;3G 时期,中国联通收入主要由固网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组成,2009 年固网业务占比 53.6%,移动通信业务占比 45.0%;4G 时期,公司收入类型多样化,自 2017 年混改后,宽 带、数据及互联网收入明显提升;5G 时期,公司积极探索 5G 时代,抢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 数字化发展机遇,推进“云+智慧网络+智能应用”融合营销模式,聚焦重点行业应用类产品 做深做透,与混改合作伙伴、行业龙头等公司深化业务层面合作,并成立多家合资公司,强 强联合,优势互补,2020 年公司产业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 427.2 亿元,同比增长 30.0%。随 着 5G 网络、终端和应用的逐步成熟,5G 业务对移动主营业务收入和 ARPU 的拉动作用持 续加强。
2.2.2、成本:Capex 与 Opex 步入总体稳定期
Capex(资本开支)主要包括网络投资、机房、土建等。运营商的资本开支主要由网络投资、 机房土建等组成。具体来看,2020 年中国移动资本开支分别由移动通信网(56.2%)、传输 网(23.5%)、支撑网(14.8%)、机房土建等(4.8%)、其他(0.7%)组成;中国联通资本开 支由移动网络(56%)、基础设施及传输网(29%)、宽带及数据(15%)组成;中国电信由 5G 网络(46.2%)、4G 网络(10.6%)、工业数字化(15.6%)、操作系统和业务平台(5.3% )、 宽带互联网(13.4%)、其他基础设施(8.9%)组成。
移动牌照发放驱动每一轮资本开支周期,下游应用是重要影响因素。回顾运营商历年资本开 支情况,呈现明显周期性,由于中国 3G 牌照相较全球进度,发放时间较晚,中国运营商提 前投入相关建设,牌照发放当年资本开支达到阶段性高峰,随着下游应用的兴起,4G 牌照发 放后两年,运营商资本开支再次达到阶段性高峰,4G 时期运营商峰值资本开支比 3G 时期峰 值资本开支高 57%,4G 时期整体资本开支比 3G 时期提高了 25%。我们认为,移动牌照的 发放驱动每一轮资本开支周期,建设节奏与下游应用发展程度相关性高,同时由于技术迭代 对网络质量要求提高,运营商整体资本开支呈现增长趋势。5G 时代,中国首次与全球站在同 一起跑线,步入领先梯队,运营商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正开启,呈现增长态势。
2021 年下半年 5G 建设节奏加速。根据运营商公司公告,2021 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 国联通资本开支规划分别是 1836 亿元、870 亿元、700 亿元,其中 5G 相关资本开支规划分 别是 1100 亿元、397 亿元、350 亿元;2021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实际 资本开支分别是 860 亿元、270 亿元、143 亿元,占全年规划的比例分别为 47%、20%、 31%。据工信部披露,2021 年全年新建 5G 基站超过 65 万个,其中上半年新建 19 万个,下 半年新建 46 万个,2021 年下半年 5G 建设节奏加速。我们认为,随着运营商下游应用发展, 对网络需求的拉动,5G 建设速度有望保持平稳。
Opex(运营开支)主要包括期间费用、折旧摊销、人工成本、网间结算等,折旧摊销与人工 成本占比约 50%。三大运营商的运营开支主要由折旧摊销、人工成本、运营支出、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和网间结算成本等构成,其中网间结算成本是指不同通信网之间的债权债务结算。 折旧摊销与人工成本为主要运营开支,占比约 50%左右。
运营商运营开支比例总体稳定,维持在 85%左右。近十年来,运营商的运营开支基本比较稳 定,每年整体增长率不超过 5%;运营开支占总营收的比例总体稳定,近几年均维持在 85% 左右。
2.2.3、高投资率、网络规模性、效用外部性构筑平台壁垒
运营商行业特点一:高投资率。电信经营的基础是网络,无论用户数量的多寡,都需建立一 个覆盖健全的网络,同时随着下游应用需求的兴起与技术迭代进步,约十年迭代更新一次, 因此需要电信运营商持续高投资率,电信企业是重资产企业。全球运营商资本开支占总营收 的比例近 10 年维持在 15%左右,2020 年资本开支投资额在 100-300 亿美元之间,整体投 资率高。2020 年中国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资本开支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是 23%、22%、22%,美国运营商 AT&T、Verizon 分别是 9%、16%,欧洲运营商沃达丰、德 国电信分别是 17%、19%,日本运营商软银集团、NTT分别是 19%、20%。
运营商行业特点二:网络规模性。电信运营商是重资产企业,经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 成本两大部分,其中固定成本占比较高,电信用户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单位用户的增 加对总成本的影响不明显,当网络建成后,边际成本低,呈现较明显的规模效应。
运营商行业特点三:效用外部性。通信网络作为信息高速公路,随着通信网络容量与质量的 提升,其外部性凸显。4G 时期,受益于 OFDM 等技术创新,4G 通信系统拥有更宽的网络 频谱,4G 网络结构显著提高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度,流量资费大幅降低。同时完善的网 络基础设施为移动互联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大量移动应用涌现。纵向来看,运营商移 动用户 ARPU 值和数据流量 DOU 值呈现剪刀差,用户数据流量 DOU 值呈指数型增长,而 用户 ARPU 值呈不断下降趋势;横向来看,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增速明显高于运营商企业,互 联网公司上市后年复合增长率均在 40%以上,运营商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则在 10%左右。我们 认为,运营商行业作为重资产、自然垄断行业,具有效用外部性特点,随着产业链分工不断 细化,下游需求多样化,完善的信息网络与运营商网络中立性,辅助新兴企业快速成长,4G 时期中国互联网产业迅速跃迁至全球领先行列。
3.1、政策:建设、运营、应用等多方面支持
5G 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在稳投资、促消 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大,中国政府已将移动通信网络作为重要基础 设施,国家工信部在频谱分配、牌照发放等方面进行着统一管理,从建设端、运营端、应用 端等多环节采取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产业规划,积极落实建设。
国家政策对 5G 的重视度不断上升。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从技术标准、网络建设、产业应用 等多方面支持中国 5G 布局。2013 年,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成立 IMT-2020(5G )推 进组;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提出要全面突破 5G 技术;《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 至 2020 年 5G 启动商用;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 5G;2019 年工信部向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发放 5G 牌照,中国提前正式进入 5G 商用阶段;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要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更新新基建范畴;2021 年 12 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 5G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前瞻 布局 6G 技术储备。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新基建的重要性加速凸显,国家政策对 5G 的重视 度不断上升,多次强调“加快 5G 商用步伐”,从技术标准、网络建设,向下游应用拓展,培 育新兴产业集群,统筹新兴产业布局。
运营端:重视经营效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9 年 12 月,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 出构建“两利三率”指标体系,在保留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 3 个指标基础上,2020 年起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将新增营收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引导企业更好实现 高质量发展;2020 年 12 月,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引入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净 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等一起,形成“两利四率” 考核指标体系,力争做到“两高三增一稳”,即净利润和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 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要明显增长、资产负债率要保持稳健 可控。
应用端:明确应用发展指标,推动 5G 全面协同发展。5G 融合应用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2021 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打通 5G 应用创新链、产业链、 供应链,协同推动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标准融合,打造 5G 融合应用新产品、 新业态、新模式。2021 年 2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提升 5G 服务质量的通知》,对服务工作 高度重视,健全四个提醒机制,切实维护用户权益,规范 5G 服务发展;2021 年 7 月,工信 部、网信办、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住建部、文旅部、卫健委、国资委、能源局等十部 门印发《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明确至 2023 年 5G 应用关键指标, 指出至 2023 年 5G 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 40%、大型工业企业 5G 应用渗透率超过 35%、研 制 30 项以上重点行业标准、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超过 18 个等,出台并落实支持 5G 应用发 展的政策举措,示范引领 5G 应用规模化落地;2021 年 9 月,工信部、网信部、科技部、生 态环境部、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卫健委、能源局等八部门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指出至 2023 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 基础设施,对创新能力、产业生态、应用规模、支撑体系等提出明确目标。
3.2、上游:5G 建设拉动上游万亿产值
5G 基站覆盖范围小,建设数量多。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低频的使用接近饱和,移动通 信的载波频率变得越来越高,5G 相较于 4G,电磁波的频率更大,在传播介质中的衰减变大, 传输距离变短,覆盖能力减弱为了确保通信质量,5G 通信基站的站间距将远小于 4G 基站, 需要增加基站数量。
中国共建有 996 万个基站,2021 年新建 5G 基站超 65 万个。据工信部发布的《2021 年通 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 996 万个,全年净增 65 万个。其 中 4G 基站达 590 万个,5G 基站为 142.5 万个,全年新建 5G 基站超 65 万个。根据运营商 年初资本开支计划:中国移动拟新建 2.6GHz 12 万站左右,拟与中国广电联合采购 700M Hz 基站 40 万站以上,于 2021 年-2022 年建成投产;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共建 32 万站。
我们预计至 2030 年全国建有 5G 基站 708 万个,全球建有 5G 基站 1353 万个。据 GSA 统 计,截止至 2020 年底全球共建有全球 5G 基站部署总量超过 102 万个;据工信部披露,截 止至 2021 年末,中国建有 5G 基站 142.5 万个。 我们认为,中国方面,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 5G 商用网络,在 5G 标准、建设、 应用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叠加政策等支持,有望率先展开建设,迎来建设高峰期,预 计至 2030 年中国累计建有 5G 基站 708 万个;
全球方面,目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欧洲、亚太、北美属于 5G 的先发地区,已经基本完成 了 5G 网络的商用;南亚、东欧、北非、中南美洲等地区也紧随其后进行 5G 部署和预商用;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 5G 还是空白。我们认为,全球将形成先发地区探索, 后发地区紧随其后的建设节奏,预计将于 2025 年迎来大规模建设高峰,至 2030 年全球将建 有 5G 基站 1353 万个。
5G 基站建设成本由主设备、动力配套设备、土建施工等组成。5G 基站成本主要由主设备 (BBU、AAU)、动力配套设备(电源、电池、空调、监控)、土建施工共同组成。其中,动 力配套设备为基站提供电力和降温保障,是一个基站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一般包括机 柜、电源设备和蓄电池等;铁塔和土建施工费用则依据建设位置有所差异。运营商通常通过 集采招标的方式确定供应商。根据中国移动 2020 年无线网主设备商集中采购结果和 2020年 资本开支结构,我们估算 5G 基站单基站建设成本约 27 万元。
我们预计至 2030 年,5G 建设累计将拉动中国 1.7 万亿产值,拉动全球 7.5 万亿产值。我们 认为,随着 5G 大规模建设和生产技术的演进,5G 基站建设成本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受 益于中国大规模建网、先发优势、人力成本与工程师优势,我们认为全球 5G 基站单站建设 成本约将比中国地区高 50%。我们预计,至 2030 年中国地区 5G 基站单站建设成本悲观预 测、中性预测、乐观预测分别是 23 万元、20 万元、16 万元;至 2030 年全球 5G 基站单站 建设成本悲观预测、中性预测、乐观预测分别是 35 万元、30 万元、24 万元。
3.3、下游:5G 运营带来翻倍利润空间
5G 构筑物联网基础设施,网络切片赋能网络可管可控。ITU 提出 5G 的三大应用场景 eMBB (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物联)、uRLLC(高可靠超低延时通信),5G 具备更加强大 的通讯和带宽能力,能够满足物联网应用高速稳定、覆盖面广等需求。5G 提供了更加稳定、 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网络体系,将演变成为集感知、传输、连接、计 算、处理、交换融为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具有高速泛在、智能敏捷、集约高效和安全可信 等特点。由于 5G 各种业务需求不同,引入网络切片技术,通过网络切片技术,针对不同业 务客户的独特服务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并实现灵活快速的组网,同时切片间还会有隔离机 制,多个网络切片虽共用物理资源,但逻辑独立,可提供独立运营、数据隔离等能力,以保 证网络的区安全性与健壮性。
运营商开启 To B + To C 创新经营模式,价值计量方式从单一量纲向多量纲变化。5G 为移 动运营商及其客户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运营商有望开创新的价值计量方式,从单 一量纲向多量纲变化从 2/3/4G 的使用量到 5G 的使用量/切片量/连接量/时延等级/速率等级 为衡量标准。运营商可以为切片租户提供差异化 SLA 服务,同时也可以结合垂直行业应用, 为切片租户部署切片;运营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切片租户提供智能化客服和切片订购 引导,帮助其选择并生成最优最合适的定制化网络切片服务。
具体来看,服务价值方面,速率变现以上行速率保障计费,针对网络直播,时延变现以时延 为基础计费,针对 AR/VR、游戏等;碎片价值方面,切片变现可实现按需切片,动态计费, 可应用在体育、音乐会、演唱会现场直播场景,连接变现以链接数为基础计费,针对可穿戴、 智慧家庭终端;流量价值方面,流量变现意味着通过推动大流量业务普及,促进 DO U 放量, 流量阈限提高,针对 VR、8K 高清直播、视频监控场景,体验变现针对 AR 商业购物应用等 场景。
运营商积极推进网络切片业务。作为 5G 使能的关键技术,网络切片是 5G 赋能垂直行业的 重要利器,是运营商拓展行业客户、催生新型业务、提高网络价值的有力抓手。2018 年世界 通信展上,5G 网络切片联盟成立。三大运营商从 2018 年开始布局网络切片,2019 年起围 绕不同领域的 5G SA 切片网络展开测试,积极推进网络切片相关业务发展。
中国联通自 2018 年开始打造固网切片能力,并先后在天津、安徽、河南、山东、北京、江 苏、浙江等 15 个省分落地部署,于 2021 年 12 月 6 日正式发布固网切片产品互联网直通车, 基于中国联通网络 SDN 化和固网切片技术,融合了网络 QOS、路径优化(SR/SRV6)、低 时延选路、动态带宽调整等网络技术,建立接入网、城域网、骨干网、国际网络端到端的独 立通道,对特定用户、特定业务提供差异化保障能力,满足用户的高品质业务使用需求。
5G 时代五大应用场景:车联网、VR/AR、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根据信通院发布 的《5G 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将 5G 应用分为了三大方向—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活、数 字化治理,并测算至 2025 年 5G 将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 300 万个。根据 5G 相关性排序,选取了十大应用场景——云 AR/V R、车 联网、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无线医疗、无线家庭娱乐、联网无人机、社交网络、个人 A I 辅 助、智慧城市。(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3.1、C 端:收入保持平稳,两个阶段发展
5G 手机新机型频出,用户渗透率快速提升,我们预计至 2030 年中国 5G 用户将达到 14.7 亿户。2019 年 6 月 6 日,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布 5G 商用牌照,中国积极推进 5G 发展建 设。截止至 2022 年 1 月底,三大运营商 5G 套餐用户数累计达 7.6 亿户;手机厂商相继推 出 5G 新机型,据信通院统计 2021 年全年,上市 5G 新机型累计 227 款,占同期手机上市 新机型数量 47%,5G 手机出货量累计 2.66 亿部,同比增长 63.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75.9%。
政策方面,2021 年 7 月十部委印发《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指出到 2023 年,中国 5G 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5G 个人用户普及率将超 40%, 用户数超过 5.6 亿;2021 年 12 月 27 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 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十四五”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至 2025 年 5G 用户普及率达 56%, 网民规模提升至 12 亿。 我们认为,随着 5G 新机型的加速入市与政策支持,有望 5G 用户渗透率将在 2020 至 2025 年期间快速提升,我们预计至 2030 年达到 89%,中国 5G 用户数达到 14.7 亿户。
5G ARPU 值高于 4G ARPU 值,5G 应用场景丰富有望带来 ARPU 值进一步边际改善。据 公司公告,2021 H1 中国移动 5G 用户 ARPU 值达 88.9 元,较迁转前提升 10%,5G DOU 达 20.7GB,较迁转前提升 29.4%;2021 H1 中国电信 5G 用户 ARPU 值达 57.4 元,较迁 转前提升约 10%,运营商 5G 用户 ARPU 值明显高于 4G 用户 ARPU 值。4G 时期为惠企利 民,助力创业创新和民生改善,三大运营商纷纷启动提速降费,4G 用户 ARPU 值快速下降; 5G 时期,为推动运营商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构建“两利三率”指标体 系,调整考核导向,规范市场竞合行为,推动运营商回归价值经营。我们认为,随着 5G 与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元宇宙、高清视频、云游戏等多应用的成熟普及,有望进一 步带来 ARPU 值的改善。
5G 时代运营商 C 端业务保持平稳,我们预计至 2030 年 C 端业务收入达 9603 亿元。移动 通信技术发展推动应用端内容生产和消费形式持续更新,催生更丰富的娱乐、工作、学习方 式,带来了海量的流量消费,短视频、长视频、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迅速占据人们碎片时间。 据 CNNIC 数据,截止至 2020 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达 9.89 亿,网民渗透率达 70.4% ;移动 网民规模为 9.86 亿,移动网民渗透率达 70.2%。据工信部统计,至 2020 年末中国移动电话 用户普及率达 113.9 部/百人,移动应用程序(APP)数量达 345 万款。我们认为,移动互联 网的普及与应用创新的迭代,推动移动网民渗透率快速提升,未来中国整体互联网用户增长 红利趋缓,叠加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预计,未来运营商 C 端用户数将保持较平稳态势。
3.3.2、车联网:“新四化”助推平台价值凸显
车联网(V2X)是实现车辆与周围的车、人、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等全方位连接和通信的新 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车联网通信包括车与车之间(V2V)、车与路之间(V2I)、车与人之间(V2P)、 车与网络之间(V2N)等,具有低时延、高可靠等特殊严苛的通信要求。通过 V2X 将“人、 车、路、云”等交通参与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5G 的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可以为车联网业 务按需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 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 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
中国车联网基础设施部署有序推进。近年来,中国在汽车制造、通信与信息以及道路基础设 施建设等方面取得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在车联网相关的政策规划、标准制定、技术研发、 产业落地方面均已进行全方位布局和推进。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 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推动车 联网部署和应用;2020 年 11 月,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要 求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协调推动智能路网设施建设,推进交 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互联;2020 年 3 月,工信部印发《关于推动 5G 加 快发展的通知》,提出促进“5G+车联网”协同发展,推动将车联网纳入国家新型信息基础设 施建设工程,促进 LTE-V2X 规模部署,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据信通院统计,截止至 2021 年 12 月,中国已有 3500 多公里的道路实现智能化升级,20 余个城市和多条高速公路 完成了 4000 余台路侧通信单元的部署。
自动驾驶可划分为 6 个等级,预计至 2030 年全球 L4-L5 自动驾驶汽车达到 8000 万辆。根 据系统/驾驶员对车辆行驶过程中动态驾驶任务所承担责任的比例可对自动驾驶等级分类。美 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将自动驾驶划分为 L0-L4,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 L0~L5。2021 年 8 月 20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 委员会批准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划分为 0-5 级,将于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根据普华永道预测,2030 年全球 4-5 级自动驾驶汽车将达到 8000 万辆 左右,中国为 3300 万辆左右。
5G 是车联网的基础支撑。5G 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和大带宽特性支持实时远程控制,有能力 满足车联网协同类业务的高带宽需求。具体来看,1)超高带宽:协同类业务对上行带宽要求 较高,5G 可实现中频上行峰值速率 175Mbps,高频上行峰值 1.75Gbps;2)低时延高可靠: 5G 用户面时延最低达到 1ms,核心网络时延约 5-10ms,能够基本满足车联网协同类业务的 时延需求,且可靠性达到 99.999%;3)多接入边缘计算:基于 MEC 建立车联网应用服务 器,进一步降低 5G 核心网时延,提供协同类业务所需要的路侧感知和计算能力。通过为汽 车和道路基础设施提供大带宽和低时延的网络,5G 能够提供道路感知、导航服务和车载信 息娱乐等。
预计至 2025 年中国智能网联功能新车渗透率超过 75%,高于全球水平。得益于完善的通信 基础设施,2019 年中国车载网络(带 T-Box 的车型)已全部升级至 4G 网络。据 IHS 统计, 2019 年全球智能网联功能新车渗透率为 38.4%,中国智能网联功能新车渗透率为 35.3%。 随着 5G 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提升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智能网联 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据 IHS 预测,至 2025 年中国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新车接近 2000 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 75%以上,高于全球市场的装配率水平。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三阶段发展,有望在 2035 年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得到广泛运行。随 着汽车信息通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行业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进入技术快速演进、 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阶段。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研判,至 2035 年中国智能网联 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网联式高度 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应用。总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发展期(2020—2025 年):确定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形成部门协同管理机 制。到 2025 年,中国 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 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 50%,C—V2X 终端新车装配率达 50%;
推广期(2026—2030 年):到 2030 年,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 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 70%,HA(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占比 达 20%,C-V2X 终端新车装配比基本普及;
成熟期(2031-2035 年):HA、FA 级智能网联车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间的网联协同 决策与控制能力,高速快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满足 HA 级智能网联 汽车运行需求。
运营商-车联网应用案例一:5G 车辆编队行驶
编队行驶(platooning)是车联网领域的重要应用,通过新一代的无线传输技术,每辆车都能实 现相互间低时延的互联,这种情况下能够形成一个多车同时行进的队列,每辆车在行驶过程 中自动保持车间距离,并且带头车辆无论是加减速、转向还是刹车,跟随的车辆都会实时同 步完成。通过 platooning 技术,车辆之间的间距可以保持很小,达到降低油耗、提升安全、 保护环境、减少驾驶员数量等效果。
中国移动、上汽集团联合华为在世界移动大会-上海(MWCS)期间共同进行了基于 5G Era LTE 低时延网络和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的 V2X 技术(C-V2X)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展示。工作 人员在 MWCS 展馆内的驾驶操控台上,通过端到端 20 毫秒低时延控制技术和高清视频回传 技术,远程精准操控外场区域的车队,通过 5G Era LTE 与 V2X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车辆编 队行驶及红绿灯信息提示等智能网联汽车业务。中国移动提供网络及自主研发的基于边缘计 算技术的端到端远程驾驶系统;上汽集团提供自主研发的智能网联驾驶汽车;华为提供低时 延和高清视频回传解决方案。
运营商-车联网应用案例二:5G+无人驾驶矿车
作为矿产资源大国,中国有着数量庞大的煤、金属等矿物产区,由于矿区内部运输多为固定 场景与路线,无人驾驶矿车面临的路况等客观情况能较好满足需求,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 车辆周围环境,感知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转向与速度,进而使车辆更安 全、可靠地行驶在道路上。2019 年,中国的无人矿车商用元年开启,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 全球第三个拥有矿用车无人驾驶技术的国家。
中国联通、三一智矿共同打造无人矿车自动驾驶 5G 跨域专网。2020 年 9 月三一智矿与北京 联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开展客户侧和自有场区的 5G 智慧矿山、5G 无人 驾驶、5G 远程控制、5G 调度协作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商用关键技术,构建 5G 生态 圈、孵化 5G 矿山行业示范试点,联合探索面向垂直领域的 5G 应用行业产品。在 2020 年上 海宝马展上,通过云端展示了湖州试验场基于 5G 专网和 5G 互联网双线备份的三一智矿自 主研发无人驾驶纯电动宽体自卸车,该车拥有环境感知、定位导航、轨迹规划、决策控制、 5G 车联网、线控底盘、故障诊断、遥控驾驶等关键技术,实现 L4 级无人驾驶车辆的开发。
我们预计至 2030 年中国联网汽车数量达 3.1 亿辆,渗透率为 72%。车联网是国家交通强国 建设的重要一环,2019 年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至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 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6 倍, 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 13.4%,同比提升了 8pct。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青预判,在不考虑技术替代和商业模式创新条件下,至 203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约为 4. 3 亿 辆,千人汽车拥有量约为 300 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至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
运营商是车联网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的车联网业务收入达 6763 亿 元。于运营商而言,智慧交通综合解决方案是云网融合落地的重要场景化方案之一,运营商 在车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 B2C 和 B2B 两种,其中 TO C 业务主要为流量收入,TO B 业务为合作共同开发平台,运营商按一定比例获取分成费用。我们认为在车联网业务发展 前期,运营商流量月 ARPU 值相对较低,随着用户习惯的培养与平台应用的丰富,流量月 ARPU 值将持续提升,预计至 2030 年车联网业务流量 ARPU 值为 58 元/月/户,车联网业务 流量收入为 2143 亿元。平台业务方面,我们认为运营商合作开发的内容平台数量及单平台 年 ARPU 至将持续提升,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车联网平台数量达到 10 个,单平台 A RPU 值为 1500 元/年,我们假设运营商平台收入分成比例为 10%,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车联网 业务的平台收入为 4619 亿元。运营商在车联网业务的收入至 2030 年有望达 6763 亿元。
3.3.3、VR/AR:5G 赋能多元化业务场景
虚拟(增强)现实是指借助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网络传输和内容制作等新一代 信息通信技术,构建身临其境与虚实融合沉浸体验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 VR)通过隔绝式的音视频内容带来沉浸感体验,对显示画质要求较高,侧重于 游戏、视频、直播与社交等大众市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强调虚拟 信息与现实环境的“无缝”融合,对感知交互要求较高,侧重于工业、军事等垂直应用。
虚拟现实由来已久,强调用户连接交互深度,聚焦沉浸体验。虚拟现实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 平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一定范围的虚拟环境,获得身临 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由来已久,1838 年英国哲学家和发明家查尔斯·惠斯通发明立 体镜——可从两张“平面”图片进行 3D 观看的设备;1929 年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埃德温·林 克设计出用于训练飞行员的飞行模拟器;20 世纪中后期,虚拟现实开始快速发展,1960 年 美国摄影师莫顿·海里格发明第一台头戴式显示设备或 HDM;随后 VRAR 在电影、军事、娱 乐等多领域应用创新。随着技术和产业生态的持续发展,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迅速普及, Facebook、微软、三星、HTC 等企业标杆 VRAR 终端迭代发售,VR/AR 需求有望大众化。
虚拟现实终端出货量与市场规模稳步提升,一体化有望成为虚拟现实主要终端形态。据 IDC 统计,2020 年全球虚拟现实终端出货量约为 630 万台,VR、AR 终端出货量占比分别 90%、 10%,预计 2024 年终端出货量超 7500 万台,其中 AR 占比升至 55%,2020-2024 五年期 间虚拟现实出货量增速约为 86%,其中 VR、AR 增速分别为 56%、188%;2020 年全球虚 拟现实市场规模约为 900 亿元人民币,其中 VR 市场 620 亿元,AR 市场 280 亿元,随着传 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与信息消费升级等常态化,内容应用市场将快速发展,预计 2024 年全球 虚拟现实市场规模超过 2800 亿元,预计 2020-2024 五年期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年均增 长率约为 54%,其中 VR 增速约 45%,AR 增速约 66%。随着算力的提升,跨终端形态的使 用通融性提高,一体化有望成为虚拟现实主要终端形态,据 IDC 预测,一体式终端出货量份 额预计将从 2020 年 51%进一步升至 2024 年 64%。
VR/AR 对网络时延、网络带宽有较高要求,与 5G 结合可进一步拓展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 VR/AR 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存储和计算功能。从沉浸体验上,可将 VR/AR 的业务场景分 为弱交互 VR/AR 和强交互 VR/AR。弱交互 VR/AR 以带宽需求为主,沉浸感体验提升主要依 赖于视频分辨率的提高;强交互 VR/AR 依赖于带宽和时延的双需求,入门体验阶段将达到 带宽 200M 左右,时延 10 毫秒左右。VR/AR 与 5G 的结合,有望带来体验提升、云端升级 和成本节约三大增值。时延方面,有望从 4G 网络时延 40ms 提升至 5G 网络时延 1ms 及以 下,有力支撑用户在移动环境中的产品体验;带宽方面,5G 环境下上下峰值速率将实现从 20Mbps 至 20Gbps 的跨越,更多高质量的 VR/AR 内容和应用将走向云端,利用云端服务器 的数据存储和高速计算功能,进一步拓展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借助 5G 等高速稳定的网络, 能够大量减轻终端的计算处理能力,通过“瘦终端”降低用户成本,助推优质 VR/AR 体验的 大众普及。
虚拟现实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目前处于部分沉浸期。根据《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2021 年)》,可将虚拟现实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相应体验层次:0-无沉浸、1- 初级沉浸(2015—2018)、2-部分沉浸(2019-2021)、3-深度沉浸(2022-2025)、4-完全沉 浸(2026+)。继 2016 年虚拟现实产业元年、2019 年 5G 云 VR 产业元年后,2020-2021 年 虚拟现实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球处于部分沉浸期。该阶段的主要技术指标表现为 1.5K-2K 单眼分辨率、100-120 度 120 度视场角、百兆码率、20 毫秒 MTP 时延、4K/90 帧率渲染处理能力、由内向外的追踪定位与沉浸声等。
运营商-VR/AR 应用案例一:5G 智慧驾培
5G+VR 智慧驾培由前端 VR 智慧驾驶模拟汽车和后端学时监管软件平台两部分组成,通过 VR 眼镜、5G 网络让驾校学员进入沉浸式学习,真切体验事故现场,多角度理解道路规定及 通行标准,养成良好驾驶习惯。随着汽车保有量逐年提升,驾培市场规模亦逐渐增加。
2020 年 10 月,中国电信推出全国首个 5G+VR 技术研发的智慧驾培驾考服务云平台。该平 台按照真实车辆的大小比例组装,车舱采用真车方向盘、油门、离合、刹车、档位等主要组 件,可模拟汽车启动、熄火、半联动等状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车辆加减速、转弯、碰 撞等动力学与场景匹配的高仿真模拟,配备 6DoF VR 眼镜,通过实时捕捉驾驶人眼部坐标 和空间位移信息,与视窗内信息实现毫秒级互动,达到真实物理世界交互视觉效果,通过三 维建模高度仿真学车场景和道路行驶环境,将可视化的场景案例化,通过仿真视觉冲击,达 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教学效果。
运营商-VR/AR 应用案例二:沉浸式数字内容体验
随着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VR、AR、AI、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在文旅项目的应用不断深化, 数字化体验项目不断涌现,新型数字文旅体验服务快速发展。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鼓励各地举办数字文旅消费体验活动,引导文化 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 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 内容。依托云服务、3D、全息投影、AR/VR、AI、动作捕捉等技术,配套沉浸式投影屏幕、 VR 眼镜/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辅助性智能硬件设备,通过画面、声音、灯光等 元素搭配,营造出高度真实的模拟场景,带领消费者进入三维动态的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 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如同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活动。
我们认为在 VR/AR 业务发展前期,运营商流量月 ARPU 值低,随着下游应用内容的丰富, 流量月 ARPU 值将持续提升,由于 VRAR 对带宽、速率要求高,故 VR/AR 业务的用户 A RPU 值将高于传统移动终端 ARPU 值,预计至 2030 年 VR/AR 业务流量 ARPU 值达到 85 元/月/ 户,运营商 VR/AR 业务的流量收入为 2494 亿元;平台业务方面,我们认为运营商合作开发 的内容平台数量及单平台年 ARPU 至将持续提升,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合作开发的 V R/AR 平台数量达到 10 个,单平台 ARPU 值为 1200 元/年,我们假设运营商平台收入分成比例为 10%,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 VR/AR 业务平台收入为 2933 亿元。
3.3.4、无人机:低空网络革新产业应用
无人机,是一种由电子设备自动控制飞行过程而无需机舱驾驶员的飞行装置。相较有人机, 具有成本低、损耗低、安全性高等优势。最初的发展驱动力来源于军事领域,用在战场上替 代有人机,减少伤亡以及应对极端情况。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出现消费级、工业级无人机。 最早在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计划研制一种无人驾驶空中炸弹,提出无人机概 念,1917 年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无人机,直至越南战争无人机真正投入作战,主要用于战场 侦查。中国无人机市场以 2006 年大疆的成立为产业化标志,消费级、工业级无人机近年来 快速增长,成为商业、政府和消费应用的重要工具。
G 赋能无人机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预计至 2025 年全球无人机市场收入达 430 亿美 元。无人机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对移动通信网络能力提出新要求。速率方面,有较高的视频 传输速率要求;覆盖方面,需为无人机提供广域无缝覆盖;时延方面,通信网络需要满足无 人机的控制面指令和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时延要求。5G 网络新型架构、终端及无线接入技术 可以进一步满足无人机的新需求,5G 基站支持灵活的 3D 波束赋形和大规模天线技术,能够 为无人机提供更立体全面地覆盖和更优的传输性能,同时 5G 网络的超低时延将为无人机命 令与控制信令提供支持。
5G 无人机应用分三阶段推进,信息基础网络是构建低空网络的核心。随着无人机产业网规 模的不断扩大,未来无人机在农业、安防、物流、测绘等多个场景将提出更加多样化的业务 需求。农业植保类应用覆盖高度约 10m;电力/基站勘测等的覆盖高度约 50-100m;农田信 息测绘的覆盖高度约 200-300m,同时要求 0.1m 级的高精度定位;输油管道高空巡检的覆盖 高度约 300—3000m,可广泛运用于物流传输。(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运营商-无人机应用案例一:物流无人机
无人机配送能大幅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效率,解决偏远地区配送难题,适合小批量、高频次 运输,目前包括亚马逊、DHL、顺丰等企业均在测试无人机配送快件,2017 年中国物流无人 机开启了运行元年。通过 5G 网络可以实现物流无人机状态的实时监控、远程调度与控制。 京东于 2016 年成立 JDX 部门进行无人机业务开发与拓展,并规划未来将落地包含干线、支 线、末端配送的三级通航无人机物流网络布局。2018 年 6 月京东自主研发设计的“京鸿”大 型货运无人机正式下线,基于物流场景需求具备自主飞行能力,巡航高度 3000 米、巡航速 度 200km/h、有效航程 1000km,可以装载京东标准化货箱,能够与京东物流仓储设施实现 无缝对接,标志着京东三级航空智慧物流体系在支线级布局进入落地阶段。
2020 年中国联通与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中国联通 5G 泛在低空测试基地”,完成了 3.5GHzNRSA 对空组网、200m-1000m/3000m 高空覆盖、平均边缘速率 20Mbps、端到端 延时小于 30ms,5G 低空网络覆盖范围定位“两面一线”(A 面覆盖城区,B 面覆盖郊区,C 线做物流航线),总空域覆盖面积 1200 平方公里。未来将利用 5G 低空网络,在安阳开展多 领域的低空物联网应用以及 5G 无人机安防巡逻、环境监测、道路巡查、物流运输等行业应 用。
运营商-无人机应用案例二:电力巡检
电力巡检作为无人机能源巡检应用中的一类典型场景。在电力巡检场景中,由于传统人工作 业普遍存在安全风险高、效率低下、时效性差、成本过高等通病。采用无人机进行电力巡检 可突破人力及载人直升机巡检的局限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电力巡检可分为精细巡检和通 道巡检两类方式,通过无人机可对电力主干网及周边情况、电力支路及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 看排查。借助 5G 网络,将飞行中采集的目标视频图像数据有选择地回传至地面,为电力巡 检提供所需的数据支持,业务数据可按照任务要求在云端进一步进行存储、分发、直播或智 能分析处理等功能叠加操作。根据北京未来智能公司统计,无人机巡检比传统检测至少快 3 倍,成本节约近 50%,减少发电机三分之二的停机时间。
我们认为在无人机业务发展前期,商业模式仍在探索期,运营商流量月 ARPU 值低,随着下 游应用场景的丰富,流量月 ARPU 值有望提升,无人机业务对通信网络的稳定性要求高,同 时对于时延、带宽有一定要求,我们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无人机业务流量 ARPU 值达到 71 元/月/户,运营商无人机业务的流量收入为 700.3 亿元;平台业务方面,我们认为运营商合作 开发的内容平台数量及单平台年 ARPU 至将持续提升,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合作开发的无 人机平台数量达到 10 个,单平台 ARPU 值为 1200 元/年,假设运营商平台收入分成比例为 10%,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无人机业务平台收入为 988.4 亿元。
3.3.5、工业互联网:打破信息孤岛,降本增效提质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 施、应用模式和产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 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 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工业互联网所覆盖的产业分为直接产业和渗透产业,直接产业由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网络、 平台、安全三大部分相关的产业构成,渗透产业是指通过直接产业赋能从而实现生产效率提 高的产业。
5G 让工业互联网成为现实,打通工业领域“信息孤岛”,将加速工业 4.0 的演进。工业互联 网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的必经之路,网络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数据是工 业互联网的核心,安全是工业互联网的保障。未来,数据将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生产资料,数 据的采集、流转、分析及应用均需要网络作为支撑,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对网 络的需求各异。当前工厂的数字化水平受限于设备信息化过程中的联网数量、网络传输质量, 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2020 年的调研数据,超过 80%的被调查企业对未来 3-5 年内提升企 业信息化水平有过整体规划和考虑。
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持续增长,带动第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能够助 力原有制造体系打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促进生产要素循环流动。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 究院测算,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57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3. 51%, 其中直接产业和渗透产业增加值规模分别是 0.95 万亿元和 2.62 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应用场 景广泛,目前已延伸至 40 个国民经济大类,涉及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 大领域,以及采矿、电力、建筑等实体经济重点产业。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0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分别为 0.056 万亿元、 1.817 万亿元、1.697 万亿元,带动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持续提升。2021 年 12 月 12 日,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2025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渗透率 达到 45%,相比 2020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渗透率提升 30.3pct。同时指出全面深化重点 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商贸、物流、金融 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运营商-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一:智慧工厂
智慧工厂是现代工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 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 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的生产计划编排与生产进度,加上绿色 智能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与博世汽车合作试点打造“基于 5GMEC 网络的数据驱动模式下的智慧 工厂项目”,采用现场总线、以太网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生产车间内所 有设备均百分之百连入网络,建立了车间级工业互联网,采用大数据、数据仓库、非关系型 数据库等工厂的数据和 IT 架构战略在生产现场基于数据可视化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建模 对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进行快速优化与调整,运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完善 产品质量、优化工艺及提升生产效率。
运营商-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二:智慧矿山
智慧矿山是基于现代智能化理念,将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矿山开发技术深 度融合,形成矿山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完整 智能系统,实现矿井开拓、采掘、运通、分选、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生产管理等全过程的 智能化运行。5G 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特性与矿山领域数据采集及智能控制的场景 契合度高,是打造智慧矿山的基础条件。
中国采矿业“5G+工业互联网”步入快速增长期。工信部在 5G+工业互联网”现场工作会表 示,截至 7 月中旬,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甘肃、安徽、陕西、广东、江苏等多省新 上采矿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 28 个,签约金额约 3.5 亿元。中国电信与准能集团、陕北 矿业红柳林煤矿、陕煤小庄煤矿、满州里黄金矿等合作。中国移动与晋能控股、中煤集团、 华鹿阳坡泉煤矿等合作打造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井下智能调度等 5G 矿山应用; 与平庄煤业、乌兰煤炭、海石湾煤矿等合作打造无人化采掘、高清视频监控等 5G 矿山应用。 中国联通与兰花科创玉溪煤矿、阳泰集团竹林山煤业、同煤浙能麻家梁煤业等合作建设井下 5G 网络,覆盖掘进/综采远程控制、电机设备故障监测与诊断、风速/氧气环境监测等应用场 景。
我们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的工业互联网业务收入达 3048 亿元。随着 5G、工业互联网等新 基建加速落地,据 ABI research 统计,全球工业无线网络以每年 30%的速度增长,企业对于 “5G+工业互联网”的认知度快速提升,目前企业信息化投入比例很低,据宁波市统计局披 露,2020 年宁波市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投入占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0.113%,据邮储银行 2019 年财报显示,2019 年邮储银行信息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为 2.96%。我们认为,随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企业信息化投入比例将持续提升。
3.3.6、智慧城市:数据驱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智慧城市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 以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为重要手段,通过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推进城市的创新 运作,进而实现城市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运行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智慧城市产业 范围大、领域多、链条长,包括 ICT 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 金融企业及房地产企业等,各类型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和产品为切入点,横向拓展应用领域, 纵向往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延伸。智慧城市 ICT 基础建设包括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基础设 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运营服务、网络安全等多环节。
5G 商用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预计至 2030 年带动全球 GDP 增长 3300 亿美元。随着各 国逐步开展 5G 商用,5G 应用与推广速度正加快。5G 可提供大容量、低时延的网络传输, 具备连接大量设备等特性,成为公用事业智能化的基础。利用 5G 技术改善连通性,居民可 与更广泛的数字化生活接轨,5G 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可提 升公用事业部门运行管理的协同能力与执行效能,最终推动政府的民生服务能力与社会治理 水平向智慧化、高效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据普华永道预测,至 2030 年 5G 赋能的智能公用 事业管理应用将带动全球 GDP 增长 3300 亿美元,带动中国 GDP 增长 860 亿美元。
全球城市化趋势下,智慧城市成为城市管理的必然选择。全球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据联合 国的预测,从 1950-2050 年的 100 年内全球城市化率将翻番,2050 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到 68.4%。拥有全球 60%人口的亚洲地区将成为未来全球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其中中国和 印度作为亚洲地区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将领衔亚洲乃至全球的城市化进程。 由于城市化的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每年达 1.4 万亿美元以上。随着城市化以及人口 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生活质量、时间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带来不 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将带来公共资源不足、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和城市经济增长放缓等其他问 题。运用人工智能建设的智慧城市,帮助城市管理者能够实现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快速响 应,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先进技术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应对城市管理 中的挑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强调数据驱动,注重统筹布局和以人为本。中国 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了三个阶段——概念导入期(2008-2012)、试点探索期(2012-2016)、统 筹推进期(2016-至今)。随着试点地区的探索和技术手段的全方位迭代升级,智慧城市的定 义逐渐得到发展,智慧城市的内涵亦逐渐丰富,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步入统筹发展阶段。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引来新一轮增长,向区县级市场下沉渗透。中国智慧城市经过概念普及、 政策推动、试点示范之后,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据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等统计数据, 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达到 900 多个,相比 2019 年明显提升。随着大数据、云计 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升级运用,智慧城市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峰。据信通院统 计,2020 年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级城市、地级市、新城新区、县级市的比例分别 为 94.4%、71%、52.6%、24.5%,未来将进一步向区县级市场下沉渗透。各级政府持续推 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直接拉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此外,据信通院测算,智慧城市本级财政建设投资占 GDP 比重约为 0.1%-0.5%。
运营商-智慧城市应用案例一: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根据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组的定义,城 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架构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是城市级的“类脑复杂智能巨系统”。。 城市大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到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空天地一体化网 络、区块链网络,智慧灯杆、3D GIS + BIM 系统、VR/AR/MR 设施等多种新一代信息技术。 基于物联网、智慧灯杆、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覆盖城市全域的基础 设施感知系统,依托 3D GIS + BIM 系统、VR/AR/MR 设施等技术将实体城市孪生映射到数 字空间,以此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数字化管控。
中国联通与海淀区人民政府深度合作,助力海淀城市大脑建设。海淀大脑按“1+1+2+N”架 构建设,一张网图集合 12000 多路摄像机、10000 多路传感器、249 个专题地图数据、约 17 万个建筑等,汇聚政务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社会资源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对 城市有限空间安全、城市管线安全、城市交通安全、城市消防安全、城市环境气候、城市市 容环境安全等 6 大场景的实时监测,同时应用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建设相关应用。以智 能化的手段实现对危险源、灾害的提前预测、环境及时监测、预警预报,为相关作业人员提 供了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海淀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决策和指挥调度提供了可靠的决策 依据,避免或减少了人员伤亡和事故发生。
运营商-智慧城市应用案例二:智慧应急
智慧应急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无线网络、有线网络以及各类应急救援技术, 实现应急指挥救援、全员协同调度、资源 GIS 管控以及数据存储调取等,从而实现对突发、 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实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应急指挥救援提供完善的决策信息、良好的通信保障以及强有 力的执行手段。
中国电信于 2021 年 7 月发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平台。该平台以监测预警分析为 重点进行常态化运行,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事件进行全过程监管,实现事前预警防控、 事中应急处置、事后评估分析的全流程管理,助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处理能力。在日 常运行中,平台功能以监测为主,通过监测区域内各类各级公共卫生事件,实现各级单位业 务资源共享,形成一套科学、智能化的管理体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数据支持。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时,平台以指挥决策为主,针对紧急情况,支持指挥中心实时了解事件动态, 进行事态评估和大规模综合性实时指挥调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整体反应能力。目前,中 国电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平台已在多个省市落地,其中协助福建省卫健委建立了 省级医疗救治应急指挥平台,整合福建九地市 120 急救资源和六类卫生应急资源,形成了纵 横联通、指挥迅速的省级卫生应急平台体系,提升了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统筹性强的系统性工程,政企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涵盖智能照明、公共安全、交通管理、智能停车、智能城市交通、环境管理和智能建筑等, 充分运用传感器、数据、连接和分析等来解决城市中的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正 步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阶段,作为网络和数据的管道,运营商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具有网络 基础设施优势,将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运营。我们预计至 2030 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占 公共财政支出比例有望提升至 7%,运营商在智慧城市的价值贡献比例达到 12%,至 2030 年运营商的智慧城市业务收入达 2642 亿元。
我们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实现收入 3.3 万亿元,有望实现翻倍增长。我们认为,5G 时期运 营商 C 端业务保持平稳,B 端业务有望全面开花,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C 端业务将分为两个阶段发展。随着 5G 网络建设的完善与 5G 手机新机型的频出,第 一阶段用户渗透率将快速提升,预计 2020-2023 年将是 5G 用户数快速增长阶段;随着 5G 商用持续深化及应用创新涌现,第二阶段将迎来新一轮流量红利,带来用户 A RPU 值的边际改善。总体来看,我们认为 5G C 端业务保持平稳,预计至 2030 年实现收入 9603 亿元。
B 端业务有望全面开花。5G 网络“低时延、高带宽、大连接”特点赋能 B 端多领域应 用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运营商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者,正从流 量经营时代进入物联平台经营时代,由信息运营商转变为平台运营商,由单一量纲向多 量纲价值计量方式变化。我们认为,车联网、VR/AR、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 是 5G 时代的五大应用场景,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在车联网、VR/AR、无人机、工业 互联网、智慧城市业务将分别实现收入 6763 亿元、5427 亿元、1689 亿元、3048 亿元、 2642 亿元,B 端创新业务合计实现收入 19569 亿元。
我们中性预测至 2030 年运营商实现净利润 4022 亿元。我们认为,5G 时期运营商盈利能力 有望提升。收入方面,B 端业务全面开花为运营商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运营商考核政 策的变化有望缓解行业价格战,带来 ARPU 值的改善;成本方面,5G 时代运营商 Capex 和 Opex 有望保持总体稳定,5G 网络建设速度保持相对平稳。随着网络建设的完善与下游应用 场景的成熟,用户数的扩大带来规模效应,运营商盈利能力有望提升,我们中性预测至 2030 年运营商在 C 端、车联网、VR/AR、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业务的净利率分别为 11.8%、12%、12%、12%、13%、14%,预计至 2030 年运营商有望实现净利润乐观预测、 中性预测、悲观预测分别为 4352 亿元、4022 亿元、3361 亿元。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4907382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